湖南密印寺是中国南方一大名寺古刹,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城西七十四公里的大沩山,主峰由数十座丛山环抱,突树其殿前中,山顶形成天然盆地,方圆4075平方公里,海拔1070公尺,碗蜓磅薄,怪石林立,地势险峻,漫山苍松翠竹,林间鸟语花香,溪流泉水清清,滚滚东流,是宁乡第一河流沩水发源之地。
湖南密印寺位于宁乡大沩山的毗卢峰下,为唐朝高僧灵佑所建,唐宰相裴休捐田千亩,召各名僧汇聚沩山,现寺院共分山门、广场、万佛殿、禅堂、祖堂、配殿、铺殿、兵房八大部分。寺宇高大巍峨,格局完整,佛像殿壁上嵌有佛像,12218个尊,为世界之最。该寺为禅宗五家宗派之一的沩仰宗的祖庭,现已恢复成庄严雄伟的禅家道场。湖南密印寺是沩仰宗的祖庭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。其开山祖师是高僧灵佑禅师,唐文宗元和末年(公元820年),灵佑来到沩山结庐为庵,传经说法。唐宣宗大中三年(公元849)年经宰相裴休申奏,御赐寺额“密印禅寺”,乃立寺。“密印”源出古印度密教,“口诵真言(语密),手结契印(身密),心作观想(意密),三密相印,即可成佛”。灵佑在沩山坚持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,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,晚年因裴休、李景让等人的推崇和支持,寺受大量土地布施,禅众日增。后灵佑禅师又传法仰山(在今江西宜春),创立了沩仰宗。
据史籍记载,唐宋时,湖南密印寺占地广阔,殿宇宏伟,僧众多达3000余人,寺田3700亩,盛极一时。据说当时寺内铸有千僧锅,可作1000人的饭。宋大观元年(公元1107年),铸5048斤大钟一口,涂以黄金,置之钟楼,晨敲夕叩,声闻数里,加之寺里原藏经文5048卷,原有田租5048担,遂有“密印三藏”之称。湖南密印寺创建一千多年来,历经朝代更迭,屡遭兵火,又多次重建。现存建筑有山门、大殿(万佛殿)、后殿、配殿、禅堂、祖堂等,占地共9000多平方米。除禅堂为清顺治十二年(公元1655年)所建外,余多为上世纪二、三十年代重建。万佛殿是湖南密印寺内最著名的建筑,仿南岳大庙大殿建造,高九丈,重檐歇山顶,内外三十八根柱,全为白色,花岗石,金色琉璃瓦顶。墙砖高尺余,每砖模制贴金佛像,共12182尊,镶嵌于四壁,备极庄严,堪称海内第一。
该寺在历史上5次被毁,数度重兴。第一次是宋徽宗崇宁三年(1104年),寺遭火焚,空印法师重修;第二次是明洪武三年(1370年),寺又被火焚,后彻当法师重修万佛殿;第三次是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(1619年)再度被烧,清顺治十二年(1655年)由慧山祖师修复;第四次是1918年被张三元放火烧毁,1933年由僧宝募捐重修;第五次是“文革”初期,该寺横遭洗劫,1972年湖南省革委会把湖南密印寺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1979年省政府派专人负责重修万佛殿,并作出逐年对全寺进行重建规划。至此,湖南密印寺再度进入其发展盛世。
湖南密印寺位于宁乡大沩山,如今大沩山上交通方便,四条螺旋形盘山公路像丝带从四面通向寺院。山上人民健康,六畜兴旺,五谷丰收,秩序安定,僧俗团结。登上大沩山,晴天居高临下,俯视数十里山河,如一幅锦绣屏彰,阴雨天彩云缭绕,则身立云端,似腾云驾雾。这里气候宜人,冬暖夏凉,空气新鲜,风景幽雅,气味芬芳,如入芝兰之室,更有素称(大沩十景),大有可观,共有三十多处景点,神话奇传,令人悦耳,景相离奇。大沩山原有密印、同庆、三塔三大寺院,及密印庵、石狮庵、齐已庵等六十二所小庙,以湖南密印寺为最著,目前尚有一部分寺庙已经正式开放,游人香客络绎不绝。
湖南密印寺系佛教禅宗著名寺院,禅宗五派之一的沩仰宗之祖庭,乃沩仰宗发祥之地,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。湖南密印寺座落于大沩山毗庐峰下,寺院共占地是三百亩,寺院内原有山门、广场、钟鼓楼、寒山殿、万佛殿、(大雄宝殿)、警策殿、禅堂、祖堂、藏经殿、斋堂、放生地等布置,全古式建筑,规模宏大,书栋雕梁,堂皇富丽,满堂佛像金金碧辉煌,庄严肃目,显耀灵威,正殿供奉着释迦牟泥等三尊大佛,四壁金佛一万二千一百八十二尊佛像,后殿有千手千眼观世菩萨,故有万佛殿之称,寒山殿里裴休像。
本文是由青铜佛像原创,转载请标明http://www.cnfaqi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