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宝华山隆昌寺介绍
江苏宝华山隆昌寺历史悠久,名扬中外。历史上有许多达官贵人、名流学者慕名前来参访。如相传梁武帝曾登山会见宝志公;明神宗及慈圣皇太后曾予特别关照;清康熙、乾隆皇帝都曾临幸此山,在山题诗留联、赐予御物;民国时,有戴传贤、张治中等高级官员来此观光,也有日本、缅甸、印度诸国赠送的铜钟、玉佛等。
江苏宝华山隆昌寺,始建于梁天监元年(502),初名志公庵。时有西域僧侣不远千里来山修行。梁天监十三年,宝志公圆寂后,山庵逐渐冷落。
明嘉靖年间(1522—1572),僧普照慕名来山,仿效宝志,再度结庵。他曾断臂祭虎,深受世人尊敬,从而使宝华山再度振兴。
明万历三十一年(1603),妙峰大师请当朝慈圣皇太后布施造三座铜殿,分供天下峨嵋、五台、普陀三大名山。其中供普陀的铜殿,从武汉运至龙潭遇风受阻,歇于金陵。当时,沿海一带常遭倭寇抢劫,普陀僧众要求供于内地。金陵各寺僧众经充分酝酿后,决定供奉于宝华山。于是,普照弟子明慧以庵基山场约百余亩,献请妙峰大师置殿,聿建梵刹,于明万历三十三年佛诞日,安置铜殿。据说是夜宝华山山鸣如狮子吼,紧接着满山大放光明,持续了一个月。后来为铜殿奉安大士观音像时,又有类似现象。此山此寺,被认为是圣祖龙兴福地,深受神宗皇帝和慈圣皇太后赞赏,因而多有赏赐。慈圣皇太后送大藏经一部,添金塔一座,并给金钱助其修葺,建无梁殿两座,山名宝华山,敕赐“护国隆昌寺”额。妙峰上五台山后,有南宗来帮忙营造数年,继又有天空和尚任住持,先后建殿堂寮室53间,杂房53间。又经雪浪(1545—1608)操持,使宝华山初具规模,声誉益增。
明崇祯十二年(1639),三昧律师上宝华山以后,建坛传戒,重建大雄宝殿、左右楼、大悲楼、厢楼等,大殿、山门向北。清顺治二年(1645),三昧弟子见月任住持,并于康熙二年(1663)建石戒坛,于康熙十年重建大雄宝殿和大悲楼,新建布萨堂、客房,又建屏教所、悦心堂、环翠楼、留云楼等,同时建江苏宝华山隆昌寺下院,南有一叶庵,北有龙潭定水庵,西有穿云庵,富户薛宾于南麓建鹿山庵。笪重光在留云楼前题“律宗第一山”额。这时的隆昌寺,“三门巨丽,甲于东南”。
康熙十八年,定庵任住持。新建石香亭、斋堂、东之芳庵、南之九莲社。康熙四十二年,清圣祖玄烨登山赐额“大宝华山慧居律寺”。雍正时,宝华山七世律祖文海重建准提堂、观音堂、雪浪庵,改建浴堂。雍正十二年(1734)冬,宝华山不慎失火,计烧毁房屋六十余间。次年,江南总督赵洪恩奉雍正皇帝谕旨拨国库钱照旧式重建,又奉旨创建了欢喜堂、白云亭、黄叶亭、石亭。乾隆十五年(1750)冬,于戒公池右建玉鉴亭,又砌七层宝塔一座(1957年被拆)。以上建筑,多数保持到现在。
民国二十三年,妙柔建玉佛楼一座(数年后被焚)。戴季陶(即传贤,别号孝圆居士)在隆昌寺建公馆,在天龙山立“孝敬碑”。张治中将军在天龙山建哭弟亭,蒋介石题词。
解放后,江苏宝华山隆昌寺受到人民政府重视。1957年,传授过一坛千佛大戒;1962年,江苏宝华山隆昌寺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;1964年起,被某部借用,因年久失修不少房屋自圯;1983年5月,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,1984年6月对外开放,至1990年,已全面修葺,焕然一新。
江苏宝华山隆昌寺原有房屋九百九十九间半,虽因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失修倒圯了一部分,仍有房屋416间,可见当初规模和气势。寺貌雄壮,风格独特,四合方形,宛若一座法坛。大山门朝北,象征着朝向北极星,其寺严密,其山幽异,故有人写诗道:“万山堆里看云松,曲庵幽溪复几重;为爱泉声过林去,不知烟寺耳闻钟。”其山门只有一洞,且狭长,到了庙跟前不知山门处,故有诗云:“围着庙宇转,不见有山门;只听念佛声,不见僧人影。”
本文是由铜像厂家原创,转载请标明http://www.cnfaqi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