觉生寺(大钟寺)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海淀区北三环路甲31号。俗称大钟寺,占地38万平方米。建于清雍正十一年(1733)。坐北朝南,中路主体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(已毁)、山门、钟鼓楼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后殿、藏经楼、寺庙铜钟,大钟楼及东西藏经楼,主殿房两侧各有配殿。大钟楼是寺内的核心建筑,高20米,上圆下方,象征天圆地方。楼内高悬永乐大钟,因镌刻有《华严经》,又称华严钟,为明成祖朱棣令京师铸钟厂铸造,先放在汉经厂,万历年间移置万寿寺,雍正年间移至觉生寺。大钟通高6.75米,口径3.3米,重46.5吨。钟身内外铸有佛经咒100余种,总计23万多字。字体端庄隽秀,传为明初书法家沈度所书。钟架由8根粗大的大梁柱和3根横梁构成,钟钮处是一根长1米、宽6厘米的铜穿钉。钟声清扬激越,可达方圆百里,为世界古钟之首。80年代初大钟寺整修一新,并辟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,陈列着先秦至清代的古钟400余口,展示中国古钟发展的历史。
觉生寺位于北京海淀区北三环路北侧。因寺内有一口大钟,故俗称“大钟寺”。建于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。在清代,这里是皇帝祈雨、佛教徒作佛事和朝圣的场所的铜香炉。觉生寺建筑规模很大,由南往北,为山门、天王殿、正殿、后殿、藏经楼、大钟楼、配殿等。
五台第六重殿即大钟楼,内悬明永乐皇帝敕令铸造的巨型铜钟一口。此钟原藏于德胜门内汉经厂,万历五年(1577年)移至新建的西郊万寿寺中。清雍正十一年,万寿寺倒塌,又奉旨移置于觉生寺钟楼内。铜钟口沿东侧铸有“大明永乐年月吉日制”款识,故又名“永乐大钟”。
钟高6.94米,口沿直径3.3米,总重量约46.5吨;钟身内外铸满阳文楷书佛教经咒22.7万余字,所铸经咒以明永乐皇帝御制的《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》为主,共铸8种经、8种咒言和100多种梵文经咒,铸造精致,工艺高超,为永乐帝营建北京的三大工程(故宫、天坛、大钟)之一,向有“钟王”之称。其声学特性也居于世界大钟前列,有明显的音乐感,轻击圆润、悦耳,重击深沉、宏亮,可传数十里远。据文献记载并考证,明成祖下令铸此大钟和青铜佛像,一方面是为靖难之役歌功颂德和超度亡灵,另一方面也是迁都北京定鼎、加强封建思想统治的需要。钟的保存,为研究历史、佛经、铸造、声学、力学等提供了重要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