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鹤寺原称东山寺[1],始建于明初,历经风雨,如今又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方香客游人。寺前有牌坊一座,上有匾额横书“松鹤寺”三字,系龙云先生1943年所题;两旁木刻挂联亦是龙云先生旧句:“泉飞云出松常在,城是人非鹤又来”。牌坊巨角拱斗,流云飞霞纹身,阳光下灿然生辉。过牌坊,有数亩参天古柏浓荫蔽日,这片柏树大多为清乾隆年间所植。树下设有石桌石凳香炉,游人在此小憩,怡然自得。本是一座道观。传说明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镇守都督胡海在宣威城中看到这石龙山腰紫气凝晖,仿佛金甲神将洋洋在上,以为玄武祖师显圣,便在此诛茆结屋,设位以祀。后来,有人笃信好善,积攒点钱重塑了祖师金身,旁列道教诸神,却招佛门弟子执掌香火,并于崇祯九年(1636年)将普陀崖上的天然洞穴筑为观音大士阁。出阁往南走几步,便是明代郑白斋善士常讲《妙法莲华经》的白斋洞,因他在讲经中端坐圆寂而被弟子尊为活佛洞。到康熙年间,寺内逐增灵官殿、玉皇阁,又构前殿作山门,修厢楼僧舍,遂扩为佛道合一的建筑群。如今,祖师殿已改成大雄宝殿,中供释迦牟尼佛和迦叶、阿难尊者,左供普贤菩萨,右供文殊菩萨,真武祖师和十二雷神移至南侧小殿重塑,并保持三月三上东山赶庙会庆祝祖师圣诞的习俗,算是这段云南宗教史上佛道并存特点的见证。